新书局与新长篇——新兴中小型书局与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A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New Publishing House to the Spread and the Acceptance of Modern Novels——New Small and Medium-sized Publishing Houses as cases
陈思广;王香茹;
摘要(Abstract):
泰东图书局、亚东图书馆和现代书局作为二十世纪初新兴的中小型书局,在出版方针上,敢于推陈出新,对流行的阅读风尚的把握体现出强烈的趋新求变意识;在长篇小说的选择上,既注重作品的文化水准又考虑到其市场价值,力求实现文化品位与商业利益双赢,因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新书业市场中异军突起;在传播策略上,以同步广告宣传本社作品,利用名人效应吸引读者,以预设目标读者群的方式激发读者的购买欲,以畅销书为招牌的重版销售策略为主要营销手段,有效地促进了现代长篇小说在广大读者中的传播;在接受样态上,各书局有效利用本社自办期刊搭台唱戏,对出版的长篇小说予以多方审视,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接受视野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初期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现代转型留下了持传久远的历史回响。
关键词(KeyWords): 泰东图书局;亚东图书馆;现代书局;长篇小说;传播;接受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与接受研究”(12YJA751003)
作者(Authors): 陈思广;王香茹;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7.01.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思广:《〈曼娜〉:第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话》,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年,第192页。
- (2)陈思广:《抑郁儿童愚昧恶母短制长篇》,《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话》,第181页。
- (3)其他18部依次为:秦心丁:《洄浪》,泰东图书局1924年12月初版;谭勉予:《俘虏的生还》,泰东图书局1929年8月初版;陈白尘:《归来》,泰东图书局1929年11月初版;汪静之:《翠英及其夫的故事》,亚东图书馆1927年11月初版;杨邨人:《失踪》,亚东图书馆1928年5月初版;洪灵菲:《转变》,亚东图书馆1928年9月初版;戴万叶(戴平万):《前夜》,亚东图书馆1929年1月初版;林曼青(洪灵菲):《明朝》,亚东图书馆1929年1月初版;张资平:《最后的幸福》,现代书局1927年7月初版;洪灵菲:《流亡》,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蒋光慈:《最后的微笑》,现代书局1928年9月初版;张资平:《青春》,现代书局1929年3月初版;蒋光慈:《丽莎的哀怨》,现代书局1929年8月初版;张资平:《飞絮》,现代书局1929年11月版;叶灵凤:《红的天使》,现代书局1930年1月初版;张资平:《脱了轨道的星球》,现代书局1931年7月初版;张资平:《北极圈里的王国》,现代书局1931年12月初版;老舍:《猫城记》,现代书局1933年8月初版。
- (1)史蟫:《记创造社》,《文友》(上海·半月刊)1943年第1卷第2期。
- (2)《乐园与地狱》即《沉沦》一书的最初拟名。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编:《中华文学史料》(一),上海:百家出版社,1990年,第36页。
- (3)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版,第92页。
- (4)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第24页。
- (5)汪孟邹:《我与新书业---答萧聪先生》,《大公报》(上海)1947年8月24日。
- (6)萧聪:《汪孟舟(邹)---出版界人物印象之一》,《大公报》(上海)1947年8月10日。
- (1)耿云志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27册,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632页。
- (2)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95-96页。
- (3)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第141页。
- (4)张静庐:《写在后面》,《在出版界二十年》,第4页。
- (5)施蛰存:《我和现代书局》,《沙上的脚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 (6)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第150、151页。
- (7)老舍:《我怎样写〈猫城记〉》,《宇宙风》1935年第6期。
- (1)《申报》1922年2月28日。
- (2)《申报》1929年1月19日。
- (3)《申报》1928年9月28日。
- (4)《大众文艺》1929年第6期。
- (5)《申报》1927年12月3日。
- (6)郁达夫:《光慈的晚年》,《现代》1933年第3卷第1期。
- (1)《大众文艺》1928年第4期。
- (2)《申报》1933年9月16日。
- (3)《申报》1929年9月28日。
- (4)《申报》1928年6月6日。
- (5)《大众文艺》1930年第3期。
- (6)《现代文学评论》1931年第1期。
- (7)《创造》1923年第4期。
- (1)《现代文学评论》1931年第1期。
- (2)《现代》1934年第6期。
- (3)史蟫:《记创造社》,《文友》(上海)1943年第2期。
- (4)《拓荒者》1930年第3期。
- (5)张资平:《篇后致读者诸君》,《冲击期化石》上海:泰东图书局,1922年,第203页。
- (6)陈思广:《新文学长篇小说的第一篇评论》,《出版史料》2010年第1期。
- (7)损(茅盾):《〈创造〉给我的印象》,《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922年5月11日第38期。
- (8)成仿吾:《通信:致沫若》,《创造》1922年第3期。
- (1)黎锦明:《论体裁描写与中国新文艺》,《文学周报》第278期1928年8月21日。
- (2)顾仲彝:《评四本长篇小说》,《新月》1928年第10号。
- (3)《脱了轨道的星球》连载于《现代文学评论》1931年4月第1卷第1期至1931年10月第2卷第3期;《最后的微笑》先以《罪人》为名在《太阳月刊》1928年第1、2、6期连载3章,未刊毕;《丽莎的哀怨》连载于《新流月报》1929年第1-3期;《猫城记》,连载于《现代》1932年8月第1卷第4期至1933年4月第2卷第6期。
- (4)李长之:《张资平恋爱小说的考察---〈最后的幸福〉之新评价》,《清华周刊》1934年3-4期合刊。
- (5)甲辰(沈从文):《郁达夫张资平及其影响》,《新月》1930年第1号。
- (6)《现代》1932年创刊号。
- (7)钱杏邨:《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张资平评传》,上海:现代书局1932年版,第19、20页。
- (1)冯宪章:《〈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拓荒者》1930年第3期。
- (2)华汉(阳翰笙):《读了冯宪章的批评以后》,《拓荒者》1930年第4-5期合刊。
- (3)钱杏邨:《〈地泉〉序》,见《地泉》,上海:湖风书局,1932年,第23、24-25页。
- (4)梁新桥:《读〈流亡〉〈归家〉与〈转变〉---作家批评之三》,《现代出版界》193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