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分析:跨文化研究视域中的“和”、“同”之辨——与顾彬教授商榷Semantic Analysis About the Debate of He and Tong in Cross-Culture Studies——A Discussion with Professor Wolfgang Kubin
曾振宇
摘要(Abstract):
在第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将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与柏拉图的"和谐"(harmony)、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论"(Pre-estab lished harmony)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研究视角与方法颇具启发意义。但是,在对《论语》基本范畴的理解与阐发上,也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关键词(KeyWords): 和;同;柏拉图;莱布尼茨;跨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曾振宇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1.02.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何刚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页。
- ②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3页。
- ③16世纪末以来,《论语》开始被译为西方语言,且版本众多,品质不一。1594年,利玛窦出版《四书》拉丁文译本(该译本已经散失)。《论语》的英文翻译,最早见于传教士马希曼(Joshua Marshman)的节译本The Works of Confucius(1809)。1828年,伦敦会传教士柯大卫(DavidCollie)的The Four Books在马六甲出版。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译本是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Confucian Analects,收入1861年出版的《中国经典》第一卷。此后,翻译过《论语》的中西学者先后有威廉.詹宁斯(William Jennings 1895)、辜鸿铭(1898)、列纳德.利欧(Leonard Lyall 1909)、苏慧廉(Edward Soothill 1910)、亚瑟.威利(Arthur Waley 1938)、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951)、詹姆士.韦厄(James Ware 1955)、丹尼斯.思维特(Dennis Sweet1977)、戴尔摩.司哥特(Delmore Scott1978)、刘殿爵(1979)、程石泉(1986)、丘氏兄弟(1991)、李天辰(1991)、老安(1992)、梅仁毅(1992)、雷蒙.道森(Raymond Dawson 1993)、潘富恩与温少霞(1993)、赖波与夏玉和(1994)、王福林(1997)、西蒙.李(Simon Leys 1997)、黄继忠(1997)、亚当.西雅(Adam Sia 1998)、罗杰.T.埃梅斯与亨利.小罗斯芒(Roger T.Ames&Henry Rosemont Jr.1998)、Jack Cai&Emma Yu(1998)、E.布鲁斯.布鲁克斯与A.泰克.布鲁克斯(E.Bruce Brooks&A.Taeko Brooks 1998)、大卫.辛顿(David Hinton 1998)、李祥甫(1999)、埃德华.司林哲兰德(Edward Slingerland 2003)等人。节译过《论语》的有林语堂(1938)、翟林奈(Lionel Giles 1943)、托马斯.柯林瑞(Thomas Cleary 1992)、丁往道(1999)、马德五(2004)、王健(2004)、金沛霖和李亚斯(2005)、布莱恩.布鲁亚(Brian Bruya 2005)等人。
-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页。
- ②James Legge:Confucius,Dover publications,Inc.New York,p143.
- ③辜鸿铭:《辜鸿铭文集》,黄兴涛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351-352页。
- ④小野泽精一等编著:《气的思想》,李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28-537页。
- ①顾彬:《和谐与社会:孔夫子和他的乌托邦》(Harmony and Society:Some Deliberations about Confucius and his Utopia)(第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会议论文)。
- ②顾彬:《和谐与社会:孔夫子和他的乌托邦》(Harmony and Society:Some Deliberations about Confucius and his Utopia)。
- 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
- ④《尔雅.释乐》,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 ⑤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18页。
- ①顾彬:《和谐与社会:孔夫子和他的乌托邦》(Harmony and Society:Some Deliberations about Confucius and his Utopia)。
- ②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28页。
- ③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第529-530页。
- ④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第531页。
- ⑤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第531页。
- ⑥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第534-535页。
- ①薛安勤、王连生注译:《国语译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662-663页。
- ②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页。
- ③刘钊:《郭店楚简校释.性自命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 ④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2页。
- ⑤朱熹:《太极说》,《朱熹集》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36页。
- ⑥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第82页。
- ⑦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第88页。
- ①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第89页。
- ②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第93-94页。
- ③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第92页。
- ④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第92页。
- ⑤程颢、程颐著:《河南程氏遗书》卷六,《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1页。
- ⑥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18页。
- ⑦钱穆:《论语新解.子路篇》,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346页。
- ⑧朱熹:《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3页。
- ⑨顾彬:《和谐与社会:孔夫子和他的乌托邦》(Harmony and Society:Some Deliberations about Confucius and his Utopia)。
- 10庞朴:《沉思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6页。
- 11杨柳桥:《荀子诂译》,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第215页。
- 12顾彬:《和谐与社会:孔夫子和他的乌托邦》(Harmony and Society:Some Deliberations about Confucius and his Utopia)。
- ①李泽厚:《论语今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370页。
- ②薛安勤、王连生注译:《国语译注》,第662-663页。
- ③程树德:《论语集释》卷二十七《子路下》,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36页。
- ④朱熹:《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第147页。
-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41页。
- ⑥班固:《汉书》卷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262-3263页。
- ⑦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船山全书》第七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759-760页。
- ⑧董诰等编著:《全唐文》第10部.卷九百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02页。
- ⑨王国维:《译本<琵琶记>序》,《王国维集》第三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