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群体与清初白居易诗的流行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Popularity of Bai Juyi's Poem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代亮
摘要(Abstract):
清初诗坛对白居易诗不乏批评,但推崇之论亦不时可见,其中,遗民诗人的论调尤堪注意。他们倾慕白氏闲适恬淡的人生境界,注目于白诗面向现实的写作旨趣与自然淡朴的诗风,对其创新精神以及以苦吟为诗的创作态度,也时有好评和效仿;在此基础上,他们树立白诗为师法典范。遗民诗人对白诗的推举,建立在彼此嘤鸣的基础上,其中的佼佼者如方文,复以自身的创作实绩以及请人作《四壬子图》等方式,影响到若干诗人尤其是新朝官员,从而形成力量的叠加,进一步推动白诗的流行。考察相关论说,不仅可以窥见白诗在清初传播的全貌,亦有助于认识遗民群体心态的演变以及清初诗学思想的多元趋向。
关键词(KeyWords): 遗民群体;白居易诗;清初;流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清初博学鸿儒群体心态与诗学思想研究”(14CWXJ01)
作者(Author): 代亮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6.03.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尚永亮:《从“浅俗”之否定到多元之阐释---清前中期白居易诗接受的阶段性变化及其要因》,《复旦学报》2010年第5期。
- (2)徐增:《与申勖庵》,载周亮工:《尺牍新钞》卷八,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213页。
- (3)陈廷敬:《吴元朗诗集序》,《午亭文编》卷三十七,《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85页。
- (1)吴伟业:《龚芝麓诗序》,《吴梅村全集》卷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65页。
- (2)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012页。
- (3)方文:《田居杂咏》其三,《嵞山集》卷二,《方嵞山诗集》,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59-60页。
- (4)潘江:《自题小像》,《木厓集》卷十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114页。
- (5)钱澄之:《感怀诗》其三,《田间诗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33页。
- (6)钱澄之:《病中述怀》,《田间诗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1册,第365页。
- (7)方文:《嵞山集》卷七,《方嵞山诗集》,第288页。
- (8)方文:《嵞山续集前编》,《方嵞山诗集》,第617页。
- (9)黄宗会:《缩斋诗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 (1)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卷六,第318页。
- (2)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卷六,第329页。
- (3)方文:《秋日归里饮潘蜀藻茅堂谈香山诗甚快有赠,并示从弟井公》,《嵞山集》卷十,《方嵞山诗集》,第370页。
- (4)潘江:《读白香山诗十韵》,《木厓集》卷二十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2册,第233页。
- (5)魏礼:《随成》,《魏季子文集》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册,第484页。
- (6)朱鹤龄:《愚庵小集》卷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
- (7)徐增:《与申勖庵》,《尺牍新钞》卷八,第213页。
- (8)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卷十六,第1010页。
- (9)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七,第1126页。
- (10)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七,第1144页。
- (11)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十五,第2395页。
- (12)孙枝蔚:《溉堂诗集》前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8页。
- (13)方文:《嵞山诗集后编》卷一,《方嵞山诗集》,第638页。
- (1)侯方域:《与陈定生论诗书》,《壮悔堂文集》卷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472页。
- (2)顾炎武:《与顾修来手札》,《顾炎武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8页。
- (1)孙枝蔚:《溉堂诗集》前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7册,第328页。
- (2)周亮工:《赖古堂集》卷十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16页。
- (3)潘江:《有假予白诗未还者,索得之,喜成三十韵》,《木厓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132册,第49-50页。
- (4)潘江:《偶吟白诗柬许绥人》,《木厓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132册,第48页。
- (5)潘江:《读白香山诗十韵》序,《木厓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132册,第232-233页。
- (1)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七,第1081页。
- (2)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十九,第2030页。
- (3)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2页。
- (4)方文:《嵞山集》卷五,《方嵞山诗集》,第184页。
- (5)方文:《嵞山集》卷八,《方嵞山诗集》,第316页。
- (6)方文:《嵞山集》卷十二,《方嵞山诗集》,第395页。
- (7)钱澄之:《潘蜀藻诗序》,《田间文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1册,第164页。
- (8)钱澄之:《田间诗集》卷二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1册,第500页。
- (9)钱澄之:《田间诗集》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1册,第485页。
- (10)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671页。
- (11)黄宗会:《缩斋诗文集》,第19页。
- (12)吴肃公:《梅都官诗集序》,《街南文集》卷七,《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117页。
- (1)余怀:《与友人》,《余怀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58页。
- (2)余怀:《余怀全集》,第154页。
- (3)余怀:《读陈少典乐府有赠兼寄赵州姜铁夫》,《余怀全集》,第150页。
- (4)计东:《改亭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
- (5)方文:《嵞山集》卷十,《方嵞山诗集》,第370页。
- (6)徐乾学:《赠钱饮光》,《憺园文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31页。
- (7)钱澄之:《潘蜀藻诗序》,《田间文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1册,第163页。
- (1)方文:《潘蜀藻招同陈二如夜集有赠》,《嵞山集》卷八,《方嵞山诗集》,第308-309页。
- (2)钱澄之:《潘蜀藻诗序》,《田间文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1册,第163页。
- (3)钱澄之:《潘蜀藻诗序》,《田间文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1册,第164页。
- (4)方文:《嵞山集》卷一,《方嵞山诗集》,第33-34页。
- (5)方文:《嵞山集》卷十,《方嵞山诗集》,第370页。
- (6)潘江:《方尔止有姬名鹤胎者,将放之,戏作鹤吟二首,冀尔止之不能忘情也》,《木厓集》卷九,第92页。
- (7)李圣华:《冷斋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 (8)朱丽霞的《“嵞山体”与“少陵体”、“长庆体”---桐城派先驱方文诗歌论》从诗歌创作角度分析了方文诗与杜诗、白诗的一脉相承之处,见《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
- (9)张谦宜:《絸斋诗谈》,见郭绍虞编选,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71页。
- (10)周亮工:《赖古堂集》,第616页。
- (1)周亮工:《赖古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第616页。
- (2)施闰章:《西江游草序》,《愚山先生文集》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8页。
- (3)方文:《嵞山续集后编》卷二,《方嵞山诗集》,第697页。
- (4)朱则杰:《方文〈四壬子图〉》,《清诗考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811页。
- (5)阎尔梅:《白耷山人诗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9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3页。
- (6)汪懋麟:《百尺梧桐阁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516页。
- (7)王士禛:《跋长庆集》,《蚕尾续文集》卷十九,《王士禛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2294-2295页。
- (8)汪懋麟:《百尺梧桐阁诗集》卷首“凡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1册,498页。
- (9)顾景星:《徐存永诗集序》,《白茅草堂集》卷三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68页。
- (10)潘耒:《李天生诗集序》,《遂初堂文集》卷之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41页。
- (11)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