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与戏剧革新——重审“五四”戏曲论争的议题与难题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Dramatic Innovatio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Issues and Problems of the Controversy About Chinese Opera During May Fourth Period
胡洋;
摘要(Abstract):
"五四"前后发生的关于中国旧戏与新戏的文化论争,是晚清以来围绕中国传统戏曲展开的第一次全面的、激烈的理论性论争。论争以《新青年》等报刊为核心阵地展开,唱腔、脸谱、武戏等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成为了讨论的焦点。在这场旧戏存废之争中,议题从来都不只是对传统戏曲价值的重估,更重要的是对戏剧形式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把握。新旧两派的不同革新方案,其实质是选择了以不同的戏剧形式来应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戏"的诞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上破旧立新的问题,而是戏剧形式如何与变革了的社会共处、戏剧艺术如何处理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关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戏曲论争在戏剧发展史上遗留的难题,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KeyWords): 戏曲论争;新戏;戏剧形式;社会变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胡洋;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8.06.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中国传统上小说、戏曲是属于一个共生系统的概念,当时所谓“小说”也包括传奇戏曲,如梁启超文中曾提及《西厢记》、《桃花扇》等戏剧。
- (2)《二十世纪大舞台从报招股启并简章》,《二十世纪大舞台》第1期,1904年10月。
- (3)陈独秀:《论戏曲》,原载于《新小说》1905年第2卷第2期,见阿英主编:《晚清文学丛抄·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3页。
- (4)陶报癖:《余之新剧观》,《繁华杂志》第4期,1914年11月。
- (5)许啸天:《编新剧宜扩充范围》,《戏剧杂志》1914年第1期。
- (6)洪深:《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现代戏剧》第1卷第1期,1929年5月。
- (7)薛琪瑛译王尔德爱情喜剧《意中人》(即《理想丈夫》),以中英对照的形式从《新青年》第1卷第2号(1915年10月)开始连载,至第2卷第2号结束。第2卷第1号又刊载陈嘏译王尔德悲剧《弗罗连斯》。
- (8)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现代欧洲文坛第一推重者。厥唯剧本。”见《新青年》第1卷第4号,1915年11月。
- (9)《新青年》第3卷第1号“通信”栏,1917年3月。
- (10)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
- (11)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
- (1)《新青年》第4卷第6号“通信”栏,1918年6月。
- (2)豂子(张厚载):《评剧通信》,《晨钟报》1918年8月22-25日。
- (3)《新青年》第5卷第4号“通信”栏,1918年10月。
- (4)《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8月)“通信”栏中,钱玄同针对《时事新报》上马二先生的驳难文章答复刘半农说:“我也是向来不看《时事新报》的。但我以为这种文章,不但不必答复,并其原文亦不必看。”
- (5)芳尘:《戏剧潮流》,见周剑云主编:《鞠部丛刊·剧学论坛》,上海:上海交通图书馆,1918年,第35页。
- (6)马二先生:《新旧戏并不相妨说》,《心声》(半月刊)第3卷第3号,1923年。
- (7)李涛痕:《论今日之新戏》,《春柳》1918年第1期。
- (1)李涛痕:《论今日之新戏》,《春柳》1918年第1期。
- (2)冯叔鸾:《啸虹轩剧谈》,上海:中华图书馆,1914年,第2页
- (3)《新青年》第4卷第6号“通信”栏,1918年6月。
- (4)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 (5)张厚载:《“脸谱”---“打把子”》,《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 (6)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 (7)《新青年》第4卷第6号“通信”栏,1918年6月。
- (1)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 (2)傅斯年:《再论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 (3)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 (4)张厚载:《我的中国旧剧观》,《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 (5)例如孔刘辉《“五四”时期的戏剧论争探源---以〈新青年〉为中心》一文认为,论争双方“一方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另一方则看重旧戏艺术本身,双方论争的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 (6)《新青年》第3卷第1号“通信”栏,1917年3月。
- (1)欧阳予倩:《予之戏剧改良观》,《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 (2)钱玄同:《随感录(三二)》,《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 (3)周剑云引李中一语,见《戏剧改良论》,《鞠部丛刊·剧学论坛》,上海:上海交通图书馆,1918年,第5页。
- (1)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
- (2)《戏剧改良论》,《鞠部丛刊·剧学论坛》,上海:上海交通图书馆,1918年,第10页。
- (3)马二先生:《新剧与新剧家》,《鞠部丛刊·剧学论坛》,上海:上海交通图书馆,1918年,第56页。
- (4)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 (5)张厚载:《我的中国旧剧观》,《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 (6)胡适:《〈终身大事〉跋》,《新青年》第6卷第3号,1919年3月。
- (7)汪仲贤:《剧谈》,《晨报》1920年11月5日。
- (1)《上海新舞台〈华伦夫人之职业〉的失败史》,《戏剧》第1卷第5期,19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