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叙事通向历史的两条不同路径——论中国文学“史传传统”与西方写实传统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的差异The Two Different Ways of Literary Narration to History
泓峻;
摘要(Abstract):
汉语文学叙事中的"史传传统"与西方文学的写实传统在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上存在很大差异。受史学"实录"原则影响,汉语文学谈论的真实,指的是所记之人与所叙之事在历史上是否曾经存在。西方文学追求的真实性,则是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必然性。如何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本质,并通过文学形象加以再现,是西方写实传统关注的重点;中国的"史传传统"则把保障文学真实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家的伦理道德与人格要求上。中西方文学叙事都是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状态,不同的是,在汉语叙事要求真实的人物身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西方文学往往是虚构的,而在汉语文学尽情释放自己想象与虚构才能的人物对话、具体情境与细节描写等环节上,西方文学理论则提出了"真实性"要求。分析西方文学写实传统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之间的差异,对于校正一些学者概念使用上的随意,以及对中国"史传文学传统"内涵的误读,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文学叙事;实录精神;本质真实;认识论视角;伦理学视角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学文本理论研究”(12JJD750020)
作者(Authors): 泓峻;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4.01.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70页。
- ②王国维:《文学小言》,《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96页。
- ①冯肖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大渊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 ②方正耀:《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 ③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2页。
- ①实际上,真实性本身就是从西方译介过来的一个概念,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与史学理论在谈论叙事的真实与否时,习惯于用“真——伪”、“直笔——曲笔”等概念。
- ②刘学义主编:《西方哲学史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23年,第18页。
- ③亚里士多德:《诗学》,《诗学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28-29页。
- 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16-117页。
- ①高尔基:《俄国文学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07页。
- ②赵宪章:《汉语文体与文化认同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2页。
- ①丹纳:《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7页。
- ②巴尔扎克:《〈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03页。
- ③丹纳:《英国文学史》序,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51页。
- 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第112页。
- ⑤巴尔扎克:《〈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第102页。
- ⑥丹纳:《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2页。
- ⑦赵宪章:《汉语文体与文化认同研究》,第43页。
- ⑧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0-151页。
- ①张振珮:《史通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0-251页。
- ②张振珮:《史通笺注》,第258-268页。
- ①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66页。
- ②赵宪章:《汉语文体与文化认同研究》,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