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代斩马刀的产生与流变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abers in the Song Dynasty
范建文
摘要(Abstract):
斩马刀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集前代斩马剑、环首刀及陌刀等中国古代优良武器铸造技术及武器特色于一身的中国古代兵器,也是宋代颇具特色的一种武器。它的出现时间早于宋嘉祐元年,在宋神宗时期受到重视,获得重大发展,开始运用于战场,并一直沿用到元明清时期。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环境的变化,斩马刀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斩马刀的流变说明,战争环境的变化会促进武器的变革,武器的发展也会促进军事层面的变革,但武器的发展及其应用始终要受制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历史环境。对任何国家而言,国家利益和战争思维都是影响武器发展及其应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KeyWords): 宋代;斩马刀;战争思维;战争环境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范建文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1.0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宋代兵器的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史继刚:《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史继刚:《论宋代的兵器生产及其质量》,《天府新论》2004年第4期;林智隆、陈钰祥编著:《宋辽夏金元兵器研究初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2008年;陆敬严:《中国古代兵器》,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兆春:《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宋元明清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杨泓:《古代兵器论丛》(增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杨泓、李力:《古兵二十讲》,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等等,但均没有详细论及宋代的斩马刀。
-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三,熙宁五年五月庚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第9册,第5645页。
- 2 《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1725页。
- 3 吴承洛认为,一宋尺约合今30.72厘米,参见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66页。斩马刀,“刀刃长三尺余,镡长尺余”,总长四宋尺多,在今122.88厘米之上。
- 4 吴坰撰,黄宝华整理:《五总志》,见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五编第1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6页。
- 5 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五《北湖集五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册,第4010页。
- 6 此据文献地分析,参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四,嘉祐元年十二月壬子,第8册,第4459-4460页;孙抃:《转运司聿修堂记》,载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二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9页。
- 1 曾公亮等编:《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三《器图》,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明正德重刻南宋绍定本,第6册,第19页a。
- 2 参见张其凡:《〈武经总要〉纂修时间考》,《军事历史》1990年第6期,见张其凡:《宋代典籍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388-391页;姜勇:《〈武经总要〉纂修考》,《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11期。
- 3 王兆春:《试论〈武经总要〉中的军事技术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第195页。
- 4 此“上方”,同“尚方”:“少府属官。作供御器物”(详见后文)。而“尚方”:“官署名。秦置。汉末分为中、左、右三尚方,属少府。主造皇室所用刀剑等兵器及玩好器物……明以后不设。”见《辞海》(1979年缩印本),第1116页。
- 5 高承撰,李果订:《事物纪原》卷九《斩马刀》,《丛书集成初编》第12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58-359页
- 6 《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9册,第2915页
- 7 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又赐献马左骨都侯、右谷蠡王杂缯各四百匹,斩马剑各一”,而所引即是文中对“斩马剑”的注解。见《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10册,第2947页。
- 8 《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卷一八七,《宋集珍本丛刊》第94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651页上、下栏。
- 1 《资治通鉴》卷二〇四,垂拱四年九月丙辰,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第14册,第6568页。
- 2 参见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9-240页;陆敬严:《中国古代兵器》,第59页;杨泓:《古代兵器论丛》(增订本),第123-128页,等等。
- 3 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刘心健、陈自经:《山东苍山发现东汉永初纪年铁刀》,《文物》1974年第12期。
- 4 见《旧唐书》卷五六《阚稜传》之“考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8页。
- 5 《旧唐书》卷五六《阚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7册,第2270页。而《新唐书》以“拍刃”为“拍刀”,见《新唐书》卷九二《阚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12册,第3801页。
- 1 杜公瞻:《编珠》卷二《鱼肠剑龙鳞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93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71页;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84页。
- 2 《旧唐书》卷一〇九《李嗣业传》,第10册,第3299页。
- 3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点校本,第461页。
- 4 一唐尺约合今31.10厘米,见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第65页。故陌刀长一丈,即约为上文数字。
- 5 狄仁杰曾对宰相张光辅曰:“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见刘肃:《唐新语》卷四《政能第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册,第326页。同一内容,《资治通鉴》载为:“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见《资治通鉴》卷二〇四,垂拱四年九月丙辰,第14册,第6568页。而唐人李华亦曾诗云:“尝闻断马剑,每壮朱云贤。”见《李遐叔文集》卷四《咏史十一首》,《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58册,第146页。
- 6 此据以下得出:“佩刀八分,一万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张;马军及陌刀,并以啄锤斧钺齐四分支;搭索二分,二千五百条,马军用。”见李筌:《太白阴经》卷四《战具类·器械篇第四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41册,第107页。“仙芝归至厅,令诚索陌刀手百余人随而从之。”见《旧唐书》卷一〇四《封常清传》,第10册,第3211页。“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髙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见《旧唐书》卷一〇九《李嗣业传》,第10册,第3298页。政和三年,秦凤璐经略使何常奏:“又步兵之中,必先择其魁健材力之卒,皆用斩马刀,别以一将统之,如唐李嗣业用陌刀法。”见《宋史》卷一九〇《兵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第14册,第4721页。
- 1 “又闻有鞍子所、斩马刀所、御前生活所之类……斩马刀之局杀监官者数矣。”见蔡承禧:《上神宗乞御前制造悉付所司》,载赵汝愚编,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宋朝诸臣奏议》卷五八《百官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点校本,上册,第646页。由之可知,当时尚有“斩马刀所”之称。“斩马刀所”与“斩马刀局”的关系,待考。
- 2 熙宁五年五月庚辰,“遂命内臣领工置局,造数万,分赐边臣。斩马刀局盖始此。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并五月十七日可考。”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三,熙宁五年五月庚辰,第9册,第5645页。熙宁八年四月己丑,宋神宗批评了斩马刀局的生产情况,并因此与王安石等人发生了争执,李焘载此事后特加注曰:“六年五月一日,始置斩马刀局。蔡承禧二章,附此年五月十七日。”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二,熙宁八年四月己丑,第11册,第6411页。看来,“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当指前揭页内注“六年五月一日,始置斩马刀局”一事;而“五月十七日”,则是指同处“蔡承禧二章,附此年五月十七日”一事。看来,李焘对“六年五月一日,始置斩马刀局”一事,并不确信,是有存疑的,以“可考”暗示。其实,李焘记撰熙宁五年五月庚辰斩马刀局一事时,虽以“斩马刀局盖始此”之语推测,但当时“遂命内臣领工置局”的事实,也无疑明确告知读者斩马刀局应设于此时。何况,《宋史》中类似记载也可予以佐证:“(熙宁)五年,帝匣斩马刀以示蔡挺……乃命中人领工造数万口赐边臣。”见《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第14册,第4913页。综上,笔者认为宋代斩马刀局设置时间,至少不会晚于熙宁五年五月庚辰,而不应是熙宁六年五月一日。
- 3 《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第14册,第4913页。
-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二,熙宁八年四月己丑,第11册,第6411页。
- 5 蔡承禧:《上神宗乞御前制造悉付所司》,载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卷五八《百官门》,第646页。
-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二,熙宁八年四月己丑,第11册,第6411页。
-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三,元丰七年二月癸巳,第14册,第8248-8249页。另外,“臂阵刀”,当为“劈阵刀”之误,当时确实存在劈阵刀,而在之前的熙宁十年九月,宋廷亦曾以“劈阵刀二千付鄜延路经略司备军行使用”(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四,熙宁十年九月己巳,第12册,第6964页),传世宋代文献中并未多见“臂阵刀”的记载。
- 2 熊克著,顾吉辰、郭群一点校:《中兴小纪》卷三四,绍兴二十年正月丁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第411-412 页。
- 3 《宋史》卷一九〇《兵志四》,第14册,第4721-4721页。
- 4 范仲熊撰:《北记》,见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一,靖康元年十一月六日引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8 页。
- 5 汤璹:《李横寇德安六十五日引去》,载陈规等:《守城录》卷四《德安守御录下》,《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57册,第31-33页。
- 6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卷六二《乞教车战札子》,长沙:岳麓书院,2004年点校本,上册,第665-6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