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专题研究

  • 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

    姚树洁;王洁菲;

    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为基本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生产方式、生活形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短短几个月,学术界已从不同视角解读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是新时代技术进步的根本性标识,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现代交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同步推动下,形成了与传统生产力有着本质性区别的新质生产力。因此,充分理解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厘清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互动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此,一是需要阐释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二是需要从信息化、互联网和数字交易发展三个层面具体分析数字经济内涵特征,测度各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三是需要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个不同维度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因此可以说,科技创新、制度优化和要素协同是借助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

    2024年02期 v.37;No.165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628 ]
  • 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析

    文丰安;肖华健;

    新质生产力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崭新探索,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是由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加快形成和转型新质生产力,就是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其他领域现代化的源头活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关键一招,是数字融合和促进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仍面临着数字实体融合进程受阻、整体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较脆弱、人口老龄化等现实困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坚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主要阵地;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真正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续动力,才能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行稳致远。

    2024年02期 v.37;No.165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203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的三维阐释

    李维意;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源泉。劳动、资本、国家是马克思阐释社会共同体的三个维度。国家是马克思反思社会共同体最早关注的问题。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迷雾,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掀开了国家共同体的虚假面纱。资产阶级国家共同体是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历史生成的,国家共同体的秘密存在于市民社会。资本是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共同体的核心概念。马克思青年时期从哲学向经济学的转向实质是围绕国家问题的政治哲学研究向围绕资本问题的经济哲学研究的转向。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理解市民社会秘密的钥匙。劳动是马克思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立足劳动立场,把建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无产阶级。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条件是劳动社会化的充分发展,主体力量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法治国家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方法和价值原则。

    2024年02期 v.37;No.165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74 ]
  • 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民粹派的两次论战及启示

    李述森;董雪;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十分注重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他们曾与俄国民粹派分子有过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战:一次是1875年恩格斯与俄国革命民粹派代表人物特卡乔夫的论战,另一次是1877年马克思与俄国自由民粹派思想家米海洛夫斯基的论战。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两次论战中阐发的理论观点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其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立场与方法,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其二,农村公社与专制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关系,既维护农村公社又力图推翻专制制度的做法是自相矛盾的;其三,世界上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历史哲学理论,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

    2024年02期 v.37;No.165 36-4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5 ]

哲学研究

  • 《资本论》中的物性辩证法

    包大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试图澄清物性与物象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要把作为商品交换行为结果的使用价值、货币的客观基础与价值的符号象征进行区别。这是因为,只有澄清货币形式所遮掩的物性及其社会关系,才能理解现代资本所塑造的消费主义的价值符号与主体意识之间的关联。同时,马克思辨识和分析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物性与用具性的环节,勾勒出资本的物质载体从价值、使用价值到消耗的完整线索。马克思的这些努力最终指向了关于物化的工人转变为“局部工人”进而丧失属人的完整主体意识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并探究了让陷入碎片化的物性的无产阶级作为自觉的集体重新占有其完整的物质力量与主体意识的革命路径。

    2024年02期 v.37;No.165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1 ]
  • 虚无主义的五类面孔

    张红军;

    神秘无比的虚无主义幽灵在西方世界至少显现过五类面孔,它们对西方思想、历史、社会与个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否定哲学的虚无主义长期主宰着西方话语实践,导致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攻讦,造成他者的缺席和沉默;作为思想运动的虚无主义贯穿着西方现代性历史,把西方文明带向了各种危险的境地,如生命的颓废、对存在的彻底遗忘和大屠杀等;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禁锢着西方个体的生命态度和行动意志,让导致这种虚无主义的社会体制日益僵化;作为对抗力量的虚无主义仅仅依赖于西方个体的自我依靠与自我克服,反而进一步导致虚无主义体制的永恒化;作为自否定哲学的虚无主义不再总是以唯一的真理自居,不再总是否定他者存在的权利,而是懂得尊重他者的他异性,从而有利于世界的多元与和谐。

    2024年02期 v.37;No.165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0 ]

法学研究

  • 法院参与涉案企业刑事合规改革十大问题研究

    韩旭;

    涉案企业刑事合规改革中法院参与乃必然趋势,各地在理论准备不足、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进行改革探索,其困难和困惑自不待言,法官在参与该项工作时的消极态度即是明证。法院如何参与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其中的重点问题包括法院参与的理论基础、职能作用的发挥、法院开展合规审查考察期的确定、法院进行合规审查适用的案件范围和适用的诉讼阶段、从宽幅度的把握、考察报告的证据属性、法院如何为申请进行合规审查的被拒企业及其责任人提供救济、刑事合规在法院审判中的刑法适用、容错机制的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的必要性等十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可以为法院参与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024年02期 v.37;No.165 6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50 ]
  • 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市场退出制度的完善——以《企业破产法》修改为线索

    孙良国;蔚泽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但我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表现之一就是有关市场退出法律制度规范还不够完备,尤其是破产法。完善破产法规范,首要问题在于扩展破产法的适用主体范围。现行《企业破产法》适用于公司法人,应当在遵循《民法典》民事主体的分类逻辑下考虑扩展到法人、非法人组织,并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金融机构等特殊主体进行特别规定。还应当制定适用于全体自然人的自然人破产法。逻辑上破产法适用范围的扩展会导致案件数量增多,需要破产法提供更多精细化的制度供给。但考虑到破产案件数量较少、分布不均,破产程序成本增加,审判效率的边际效益递减,因此没有必要设立专门化的破产法院和行政机构。破产法的适用扩张还需要考虑与市场退出制度中的非破产退出机制、债务清理法体系中的民事执行法以及其他商事部门法中的公司法相协调。

    2024年02期 v.37;No.165 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0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新发展阶段的资本利用率提升之路——投资供求不匹配的成因、行业表现与优化路径

    王开科;庄培章;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投资理论的创新发展与精准应用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从资本利用率视角开展投资评价,围绕资本供求不匹配现象,探讨新发展阶段的固定资本存量调整和增量提升问题,有助于探索以有效投资开启的经济良性循环模式。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资本利用测算结果显示:制造业资本利用率存在内部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低端产能过剩。区分领域来看,轻工业资本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改善,高附加值制造业资本利用率近年来上升缓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受自身行业属性影响明显,资本利用率长期处于低位。民生领域“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资本利用率较高,但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现较为显著的下降,需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影响和数字化发展的冲击。代表数字经济发展核心领域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尽管资本利用率呈现了逐渐增长趋势,但仍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需要做好投资规划,以培育关键技术与核心增长点为突破,杜绝重复建设。

    2024年02期 v.37;No.165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1 ]
  •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陈国海;马一鸣;

    在信息时代,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上的电子沟通经常突破规定的工作时间,这在相当程度上会对其工作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以402名基层公务员调查问卷结果为依据,探讨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职业倦怠和使命效价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组织成员的工作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职业倦怠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使命效价轻微缓解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并抑制了职业倦怠对工作幸福感的负面冲击。该研究丰富了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基层公务员工作幸福感的影响效应研究,同时也为基层单位合理规划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行为提供了实践的指导。

    2024年02期 v.37;No.165 10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4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