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荣;
自由与必然是马克思哲学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冷落与忽视,这使得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或者走向过分强调自由的西方人道主义或抽象人学,或者滑入夸大必然的科学主义或机械决定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以原子直线运动与偏斜运动对自由与必然的微观切入,《提纲》中以实践二重性对自由与必然的深度整合,《资本论》中以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对自由与必然的现实深化,都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解蔽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这一方面有助于回应对马克思哲学抽象化、决定论的错误阐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进当前马克思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深入研究。
2020年06期 v.33;No.145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5 ] - 钟艳艳;
康有为的人性论以智为核心,智不仅是性的基础、内容,还是引导人性善恶走向的依据。康有为追求的圣人境界表现为"大仁大智",基于此,他提出学以积累智性、礼以持中智用的工夫论。学与智具有单向的促进关系,出于性所内具的天然性,后天的学无法从本根处扭转智性。就此而言,学的工夫在智的本质上是无效的。礼与智具有阶段的互显关系,作为学之对象的礼在本质上是圣人智用的体现,但最终会随着人类智性水平的提升和大同世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走向消亡。归根结底,这是由康有为变化的人性论导致的,是其后期社会理想吞噬了其前期修养目标,他的成圣理路也由此仅残留理论上的矛盾性而难以付诸实践。
2020年06期 v.33;No.145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 ]
- 杨艳秋;刘东影;
中国近代美学在生成之初亟需冲破理学传统和文化范式,以龚自珍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在向中国古典哲学溯源和求解的过程中,以主体性的自醒和个人志趣的自得为基础,从美学主张到诗文创作,全面吸收庄子思想。在诗文创作中,以丰富的自然意象、恣意的卮言手法传承并实践庄子美学,展现追求自由人生的内在境界。分析龚自珍诗文对庄子美学的传承与接受,是研究龚自珍启蒙思想的重要路径。
2020年06期 v.33;No.145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7 ] - 任南南;
文学重评和重写文学史是八十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现象,重评显示了规划中的新时期文学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和立场,重写文学史则成为现代文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必经之路。"现代化"作为关键参与了文学重评成果的文学史化,支撑了新的现代文学历史叙述。从第四次文代会《祝词》的发表、过渡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编纂,到重写文学史思潮的话语背景三个向度入手,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化"反思学科历史建构的相关细节,梳理现代文学史学科研究轨迹。
2020年06期 v.33;No.145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0 ] - 贾丽萍;
新世纪以来,以报纸、杂志、文献片及影视作品等为主的媒介热衷于青岛形象的建构,引导了读者对青岛的认同。媒介视域下的"老青岛"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1949年前"老青岛"的怀旧叙事;二是立足本土,建构"青岛意识",寻找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其中与"西方身份"相关的青岛叙述被策略性地归入"老青岛"的叙事,在"新""老""洋"的交叠融合中,形塑了文化多元的老青岛形象。
2020年06期 v.33;No.145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 ] - 郭利云;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囹圄中,为了坚守自我和人性尊严的阵地,作家黑塞青年时期离开德国故乡移居瑞士山村。系统梳理和考察作家流寓的精神旅程,有助于把握其创作的诗学意蕴和哲理内涵。对比黑塞流寓前后的作品,可以发现他的"乡愁"意绪呈现出从人文主义式的单向自我倾诉,到与世界互动交流,并落实到"服务"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他的"乡愁"是一种刻着"自我"印记的,包纳着对于上帝、自然、人与世界浓厚的爱以及世界主义理想的独特情感状态。最后正是在"生活之母"的怀抱中,作家找到了"梦中的家"。
2020年06期 v.33;No.145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7 ]
- 兰翠;
初唐四杰创作了不少与塞漠相关的作品,这些诗作反映了出身中下地主阶层的文人在当时的民族情感。杨炯、卢照邻的诗歌借咏边塞战事表达报国之志,抒写立功热情,对待其他民族的情感比较理性。骆宾王的作品抒写真实的塞漠生活体验,因为抒发情感的不同,对待其他民族的态度则有相应的差别。当他情绪比较慷慨高昂时,对方民族常被施以贬义,当他在边地因思乡而情绪较低沉时,对其他民族的态度则比较平和。四杰借边塞诗抒写轻生重义为国立功的情怀,以及扬威边塞的强烈民族自信,成为后代诗人不断咏叹的主题,对盛唐诗人的同类作品产生了直接影响。
2020年06期 v.33;No.145 74-7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7 ] - 吴翔宇;
北族王朝史书《辽史》和以后晋实录为基础的中原王朝史书,对契丹伐晋起因的记载有较大差异,二者皆将战争的爆发归咎于对方。学界多认为石重贵去臣称孙及此后的一系列挑衅导致了契丹南侵,与契丹方观点暗合,然而后晋的记载似应更接近历史本相,即后晋平卢节度使杨光远叛晋通敌之举招致了契丹南侵,这在双方首次交战的军事部署中也可以得到有力佐证。后晋出帝朝的政治转向是促使辽太宗伐晋的深层原因,杨光远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亦有所体现。
2020年06期 v.33;No.145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 ] - 白慧贤;
自雍正十年呼伦贝尔八旗组建后,即相应地形成了一套针对游牧官兵的半分俸饷支放模式。呼伦贝尔八旗半分俸饷体制实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官员的半俸,其二是指兵丁的半饷。对呼伦贝尔八旗内部而言,官员俸禄有全俸、半俸之别,除呼伦贝尔副都统例支全俸外,总管以下各官,食全俸者均系额鲁特部官员,而索伦、巴尔虎部属同一品级官员则皆食半俸。此外,清代黑龙江将军辖下各城兵丁的旗饷支放标准亦不相同,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呼兰四城兵丁发放全饷,而呼伦贝尔、布特哈所属兵丁则领取半饷。之所以如此办理,是由呼伦贝尔八旗的性质决定的。
2020年06期 v.33;No.145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 ]
- 梁永泽;马建春;
《李朝实录》关于朝鲜向明朝进献"鹰贡"的记载颇详,弥补了《明实录》记述之不足。沿此线索梳理后发现:宣德帝酷爱鹰猎,连年派宦官赴朝鲜捕捉、征索鹰隼;正统帝即位,停止宦官出使索鹰,只令朝鲜自行贡鹰,此后鹰贡在数量、频次上远不及前,逐年递减,直至1467年成化帝敕免朝鲜贡鹰,前后持续四十余年。宣德年间,明朝宦官赴朝大肆索征骚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朝鲜社会秩序,但朝鲜始终谨遵"至诚事大"之礼,竭力应承明廷要求,客观上促进了明前期两国关系的发展。
2020年06期 v.33;No.145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2 ] - 刘修志;
《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此书中西结合、古今会通。对于"公理"相关研究与阐释是谭嗣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理"作为近代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公正、平等、正义等对于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理念的倡导、普及与遵循。对此,谭嗣同也认为,不管中外各思想流派有着怎样理论上的精微或者存在多大的区别,它们都具有两个共同点,那就是慈悲和灵魂,此即是"公理"。《仁学》中关于公理的阐述有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就是"以太""仁""平等"等。同时,谭嗣同视"公理"为重要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成果,主张以天地万物之本的"公理"作为切入点,通过革新、发展、衍生和冲破罗网,破除守旧观念,积极倡导"孔教"改革。
2020年06期 v.33;No.145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