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视角与意识形态——论卡森·麦卡勒斯对犹太人形象的文本再现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Ideology——On Carson McCullers's Textual Representation of Jewish Images
尚玉翠;
摘要(Abstract):
作为美国南方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卡森·麦卡勒斯极其重视美国南方的种族问题。她通过综合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使犹太人形象大都经由全知叙述者或视角人物呈现出来,既被赋予了"智慧与受难"的突出特征,又被打上了神秘化和女性化的东方主义印记。她在对犹太人形象进行文本再现时,选择怎样的叙述视角和选择谁做视角人物不仅是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而且是关涉价值介入和话语霸权的意识形态问题。它既直接影响着再现对象的呈现样态,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再现主体的文化心态,同时还覆蕴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
关键词(KeyWords): 卡森·麦卡勒斯;犹太人形象;文本再现;叙述视角;意识形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他者’想象与种族书写——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中的东方主义思想研究”(J17RA041)
作者(Author): 尚玉翠;
Email: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20.05.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Hershon,Larry,“Tension and Transcendence:‘The Jew’in the Fiction of Carson McCullers”,The 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vol.41,no.1 (Fall 2008),pp.52-57.
-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 (2)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陈笑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235页。
- (3)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第155页。
- (4)卡森·麦卡勒斯:《没有指针的钟》,金绍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7页。
- (5)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中短篇小说集》,李文俊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77页。
- (6)卡森·麦卡勒斯:《抵押出去的心》,文泽尔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63页。
- (7)卡森·麦卡勒斯:《抵押出去的心》,第63页。
- (8)Brown Lindk and Kay Mussell,Ethnic and Regional Foodway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Performance of Group Identity,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84,p.3.
- (9)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中短篇小说集》,第7页。
- (10)Hershon,Larry,“Tension and Transcendence:‘The Jew’in the Fiction of Carson McCullers”,The 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vol.41,no.1 (Fall 2008),pp.52-57.
- (11)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第254页。
- (12)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第106页。
- (13)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第95页。
- (14)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中短篇小说集》,第75页。
- (15)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中短篇小说集》,第81页。
- (16)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沈宗美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第92页。
- (17)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中短篇小说集》,第7页。
- (18)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中短篇小说集》,第8页。
- (19)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中短篇小说集》,第74页。
- (20)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冯晓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243页。
- (21)卡森·麦卡勒斯:《抵押出去的心》,第205页。
- (22)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第85页。
- (23)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第67页。
- (24)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第77页。
- (25)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第179页。
- (26)卡森·麦卡勒斯:《抵押出去的心》,第62页。
- (27)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第262页。
- (28)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第262页。
- (29)Hershon,Larry,“Tension and Transcendence:‘The Jew’in the Fiction of Carson McCullers”,The 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vol.41,no.1 (Fall 2008),pp.52-57.
- (30)石涵月:《美国历史上反犹主义的宗教文化根源》,《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
- (31)卡森·麦卡勒斯:《没有指针的钟》,第7页。
- (32)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中短篇小说集》,第8页。
- (33)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岩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 (34)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 (35)李丹:《叙述视角与意识形态——兼论后现代元小说的叙述视角》,《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 (36)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第33页。
- (37)陈然兴:《叙事与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5页。
- (38)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4页。
- (39)李丹:《叙述视角与意识形态——兼论后现代元小说的叙述视角》,《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 (40)Dana Mihǎilescu,Jewish Stereotypes in Critical Focus:From Christian Archetypes to Representation Practice,Australian 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2007,January,p.201.
- (41)索宇环:《叙述视角与文学交流:是谁在操纵读者的同情心?——以〈印度之行〉为例》,《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2期。
- (42)荆兴梅:《卡森·麦卡勒斯作品的政治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38页。